亨瑞移民專家建議新移民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不管你以前是什么身份,一切都要歸零。另外為了能更好的融入美國生活,最好從調(diào)整心態(tài)開始。近日,美國華人移民示威占據(jù)了各大媒體頭條。每當(dāng)西方國家與中國之間發(fā)生無論什么樣的沖突,網(wǎng)上一定會旗幟鮮明地形成兩大陣營,唇槍舌劍,互不相讓。辯論的雙方除了政治觀點不一致,更主要的是,存在于海外華人移民內(nèi)心的那種尷尬心理在作崇。
什么心理?又何以稱其為尷尬?任何心理的產(chǎn)生都是由人的社會存在所決定的。海外華人移民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當(dāng)然其心理活動也就極具特殊性。
之所以尷尬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對所居住國而言,海外華人移民有一種文化邊緣人的心理,也就是某些人所謂的“不融入”;二是對于中國而言,海外華人移民都或多或少地懷有故國情結(jié)。這樣兩種心理交織在一起,自然會將人的心理帶入一種極其尷尬的境地。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崛起似乎指日可待,更使一些海外華人移民生出越來越酸的感覺。本來嘛,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此乃人之常情,本來無可厚非。
對于這第一個因素,即“邊緣人”與“融入主流”,我們倒是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移居海外十幾年,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第一代移民,包括德國人,俄國人,波蘭人,阿拉伯人,日本人,韓國人,南美人,還有其他許多亞洲和非洲國家的人,總之是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給我個人的感覺是,中國人似乎更在意是否融入美國社會這個問題。為什么有那么一些華人移民總是在不停地問自己“我是否融入了主流社會?”,既然選擇了漂流的人生,就要拿出漂流的心態(tài)和勇氣去承受這一切。
反過來想,融不融入主流有那么重要嗎?看看周圍的一些歐洲第一代移民(當(dāng)然數(shù)量上少很多),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來美國定居。他們就是那樣平平靜靜地過日子,享受生活,似乎擁有了這一切也就夠了。
有一些人,總是刻意地追求融入主流,不曉得這種主流是指上流社會,還是美國人的政治圈子(據(jù)我所知,想競選總統(tǒng)是絕對不可能了),抑或是領(lǐng)導(dǎo)階層。如果說把這些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biāo),那么,選擇移民美國加拿大絕對是另一個錯誤,個中原因,不說自明。即使你講一口道地的英語,你可以與美國人攜手進出酒吧舞廳,你甚至可以混跡于所謂的上流社會,有了這一切,就證明了你已經(jīng)融入主流了嗎?其實,說到底,融入與否是個心理作用,而非物化。
說到第二個因素,即海外華人移民(主要指第一代移民)對于祖國的故國情結(jié),這確實是因人而異的事情。就如同家有五子,這五子對父母情感的深厚程度,絕不會是分毫不差的。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在對中國許多問題的批評上,會發(fā)生立場的截然分野。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巨變又使得海外華人移民的尷尬心理多了一層微妙的比較成分。試想,退回十幾年前,有幾個海外華人移民會屑于同國內(nèi)的人做關(guān)于生活品質(zhì)的對比?但今天不同了。如果你非要將二者比較一番,也只能說是各有所長罷了。
有一位朋友,八十年代中期就來了美國,她對中國的印象仿佛永遠(yuǎn)定格在了八十年代。無論提到哪,她總是以“臟兮兮,亂糟糟”來形容中國,即便她也曾不止一次地往返于美中之間。從她身上我才真正體會到什么才叫“偏見”。那就是她絕不輕言她所看到的真實,卻永遠(yuǎn)說她所想象的“真實”。這種偏見完全是由于那種微妙的比較心態(tài)造成的,實際上她是希望以此來平衡自己那種與日俱增的不平衡心理。我很理解這種心理有多尷尬。在她看來,所有的中國人都應(yīng)把美國當(dāng)作夢中的天堂,只可惜,這種天堂只存在于夢幻之中。
如果從更高的角度來看,我們應(yīng)該追求的不是融入美國,而是融入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如果總是把眼光停留在如何融入所謂的主流,勢必會使本已尷尬的心理更加尷尬,而尷尬總是令人有些不爽。到時候就不是能否入流的問題,而是我們留在這里到底值不值得的問題了。
所以說移民美國后,要想真正融入美國生活,除了要了解美國人的生活習(xí)俗、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外,除了要和當(dāng)?shù)厝硕嘟佑|,還要正確認(rèn)識自己,認(rèn)同自己以往的生活和定位。